他透露,现在天津已与兴业银行就此方面进行了深入商谈。
丁仲礼指出,这个陷阱由6步逻辑推理构成:第一步,论证全球温度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高敏感性。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70ppmv(百万分之一体积)左右提高到2005年的380ppmv,约有60%来自2005年前人口不到全球15%的27个发达国家。
他指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只有通过降低能源使用总量、调整能源结构、控制人口增长等方式才能实现,因此它本质上是经济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要在操作层面上完成对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就必须有一个为全球大部分国家所接受的责任体系,而其中的焦点就是各国今后的排放权分配。第二步,强调升温可能对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影响。丁仲礼说,即使今后低碳技术获得长足进步,发展中国家在建设基础设施、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还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第四步,计算出不超过2摄氏度增温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为450ppmv。
排放权即发展权 在一定时段内,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某个适当的水平之内,已成为全球政治共识。即使这个目标提高到40%,也仅仅将用完排放权的时间推到2021年而已。二是摸清了污染源的流域、区域和行业特征以及治理情况。
造纸、纺织等8个行业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3%和73%,电力热力、非金属矿物制品等6个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9%和93%。废气中二氧化硫为2320.00万吨,氮氧化物为1797.70万吨,烟尘为1166.64万吨,工业粉尘为764.68万吨。四是强化了环境保护基础工作。三是掌握了农业源污染物排放状况。
为改革现行环境统计调查体系,进一步完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奠定了基础。本次普查还首次系统掌握了我国第三产业主要污染行业、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情况。
普查首次将农业源、县级政府所在地以外全部城镇的生活源以及垃圾处理厂的渗滤液等纳入调查范围,在科学制定污染物产排核算方法的基础上,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各类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英国卫报记者]我有两个问题想请教,第一个问题,人们都说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有曲线的关系,就是说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污染会达到一个峰值,之后会开始下滑。对于中国来说,它的污染有没有达到峰值,或者什么时候将达到这样一个峰值?第二个问题,去年关于重金属在中国也有许多相关报道,尤其在铅方面的污染问题,长期以来这方面的数据都没有得到准确的报道或者衡量,这是一个长期被人忽略的问题,就此我想问一下,您是否有信心保证这次的普查数据是准确的,失误率和偏差率是多少,如何保证地方政府及官员们跟你们讲的完全是实话?[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张力军]我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请普查办主任来回答。所以,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计划,并扩大主要污染物的种类,从而使我们有可能在人均不到3000美元的时候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由于中国走的是不同于发达国家走过的经济发展的路子,所以中国有可能在人均3000美元的时候将出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污染与经济发展在学术界里被认为是有一个曲线的关系,根据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子看,人均8000美元的时候,污染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由于中国在十一五期间把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纳入了约束性指标进行考核,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能有效地控制污染物总量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2010年2月9日(星期二)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玉庆、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司司长马京奎、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巡视员王衍亮介绍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基本情况和普查成果,并答记者问
2010年2月9日(星期二)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玉庆、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司司长马京奎、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巡视员王衍亮介绍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基本情况和普查成果,并答记者问。由于中国走的是不同于发达国家走过的经济发展的路子,所以中国有可能在人均3000美元的时候将出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
污染与经济发展在学术界里被认为是有一个曲线的关系,根据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子看,人均8000美元的时候,污染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英国卫报记者]我有两个问题想请教,第一个问题,人们都说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有曲线的关系,就是说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污染会达到一个峰值,之后会开始下滑。
所以,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计划,并扩大主要污染物的种类,从而使我们有可能在人均不到3000美元的时候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由于中国在十一五期间把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纳入了约束性指标进行考核,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能有效地控制污染物总量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对于中国来说,它的污染有没有达到峰值,或者什么时候将达到这样一个峰值?第二个问题,去年关于重金属在中国也有许多相关报道,尤其在铅方面的污染问题,长期以来这方面的数据都没有得到准确的报道或者衡量,这是一个长期被人忽略的问题,就此我想问一下,您是否有信心保证这次的普查数据是准确的,失误率和偏差率是多少,如何保证地方政府及官员们跟你们讲的完全是实话?[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张力军]我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请普查办主任来回答实际上刚才这位记者提的问题可能是很多记者朋友关心的,就是如何确保这次普查工作的质量和数据的可靠性,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10年2月9日(星期二)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玉庆、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司司长马京奎、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巡视员王衍亮介绍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基本情况和普查 成果,并答记者问。第四,由当地的环保部门进行会审。
第二次大规模核查是在普查数据填报以后,已经报给当地环保部门了,我们做了填报数据质量的全国性核查。在企业填报这个关键环节,按照我们制定的技术规范,要求企业填报的数据要经过五级审核。
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从国家来讲,国务院发布了《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这是一个国家级的行政法规,对普查的主要原则和普查对象、普查的工作人员、普查机构的职责任务都作了明确的界定。三次核查我们组织了参加这次普查的国务院有关十个部门共同进行核查。
第三,由普查指导员进行审核。首先是填报人的审核,企业自身对这个数据进行审核。
最后一次是数据录入和汇总数据阶段的质量核查,一共抽取样本区2195个,总计样本数42.24万个,合格率98.84%。据我了解,全国性的大规模普查,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技术方案的这还是第一次。根据国务院这两个重要的规定,全国普查办制定了九项技术规范、五项工作细则,来具体规范指导全国的普查工作,这样统一我们的工作进度、工作程序、技术要求。样本单位是14.17万个,合格率是90.7%,入户清查的各种差错率在质量控制标准之内。
[英国卫报记者]我有两个问题想请教,第一个问题,人们都说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有曲线的关系,就是说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污染会达到一个峰值,之后会开始下滑。第二,国务院印发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
第二,由普查员进行审核。最后再请有关专家进行评审,确保填报数据的质量。
凡是发现不合格的,及时要求地方按照国家的技术规范重新进行调查,来改正这些错误。对于中国来说,它的污染有没有达到峰值,或者什么时候将达到这样一个峰值?第二个问题,去年关于重金属在中国也有许多相关报道,尤其在铅方面的污染问题,长期以来这方面的数据都没有得到准确的报道或者衡量,这是一个长期被人忽略的问题,就此我想问一下,您是否有信心保证这次的普查数据是准确的,失误率和偏差率是多少,如何保证地方政府及官员们跟你们讲的完全是实话?[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王玉庆]我想对第二个问题做一个说明。
第一次清查工作的质量核查,国家、省、市三级一共抽取样本区1814个,样本区的概念就是街道、乡镇,这些算是一个样本区,一共抽取了1814个样本区。这个清查工作完成以后,我们组织一次全国规模的核查,这个核查都是由国家核查地方,然后由省市逐级进行核查。第三次核查就是普查数据的录入工作。填报质量的核查,第二次全国性的核查一共抽取样本区2418个,样本单位是30.08万个,合格率94.48%。
刚才记者朋友还提到了,希望能了解反映普查准确率的一些数,我可以把三次核查的几个结果数告诉大家。从国家的角度,对全国的普查质量保证开展了三次大规模核查,一次是在清查阶段,也就是在普查最初要清查到底有多少普查对象,哪些可以列入普查,哪些不列入。
这个方案对普查的对象、普查的主要污染物、普查的技术路线、普查的组织实施、普查各部门的任务,以及普查数据的管理都做了非常清楚的规定借这个机会,我想告诉各位记者几个数据,截止到2008年底,我们已经建成户用沼气池3050万户,针对畜禽养殖场,大中型养殖厂的大中型沼气池2700处。
这些沼气池的建设,消化和处理了大量的人畜粪便和其他污染物。第三,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防治流失污染。